张三当时找到这二十三个少年并不容易,因为他觉得给谭鹏找人不仅年龄要合适,人品也要过关。

可是到了秋老虎快要散尽、天气快要转凉之时,淮南。江东西诸路发生水灾,破家者多了起来。

大宋南方人口明显比北方密集,造成的水土破坏更甚,于是自然灾害频发。

入大观年以来,这也都还算是小灾害。官府设有各种福利机构,民间也多有慈善家救助。但是,仍不免有背井离乡一路往北方来讨饭的叫花子。

当张三的第二波少年送来,第一波少年已经被训练的颇有模样,列队迅速,行进有度,手中的哨棒当做长枪使唤,一步一刺,其锋难挡。谭鹏很满意这群少年,他三天两头就要对他们进行灌输,阐明他们经济衣食来源,竖立理想,告诫听令等等。

效果很好!

别看这些少年最大的不过十六岁,但每天吃得好休息的好,一个个很快壮的跟牛犊子一样,不算个头,单说体格比一些成年人还强壮。

当第二波少年送来,谭鹏就实行旧人带新人的方式,让他们迅速进入状态。除了各种训练,下午休息的时候还要去找学生会的成员读书识字。

谭鹏觉得他终于有自己的嫡系人马,小来小去的势力,他有办法一举吃下。他是老虎,老虎带着的必然是猛兽!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派上用场,因为商场建好了。

“哥哥,商场建好了。”这次朱大也跟着回来了。自从他负责商场的事后,已经很久没有钱财进账了。

他经常能听到郑屠在原武县混的如何风生水起。

因为县令李骞和谭鹏有芥蒂,郑屠怕被波及,也知道遭人眼红了,鼠有鼠道,他就另出奇招,将县令和通判以下的小吏全都贿赂一遍,不管官职大小,一个都没落下。这样一来,就算县令李骞出什么幺蛾子,也没人听话认真执行。有什么风吹草动,那些消息灵通的小吏还会提前告知郑屠以便于卖个好。

这件事还被谭鹏夸赞,说是好一招釜底抽薪。

“辛苦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我,你现在做的,将来会有十倍百倍的回报。”谭鹏看着瘦了许多的朱大,认真的说道。

这个原本原武县的泼皮,经历这几个月的打磨发生了质的改变。经常和官府人打交道,和各色商人接触,这些原本都是眼高于顶的人物,见的多了,他的心态就变得平和。

“我让你买官的事,你做的怎么样了?”谭鹏又问。

说到这里,朱大不禁有些兴奋:“回禀哥哥,小弟有一个族弟,读过一些书,现如今已经当上了一个书吏。”

他没有说“买”这个字,因为说出来跌份。宋朝卖官有两种制度,一是官方卖官,二是官员私下卖官。宋朝官员分两种出身,一种叫“有出身”,就是考了进士当了官,这种官当得光明正大;一种叫“无出身”,大多指的是买来的官。

但是这也足以让朱大兴奋,以前只听说过有这种操作,但不想有一天自己也办了这般大一件事。不管是不是实权,可大小也是官。

谭鹏就随二人坐着牛车,朝郑州城赶去。临行前,他对展熊交代道:“如果有人来书院闹事,若是难以善了,只管杀人便是。每日这些少年要勤练不息,一应费用,我都交给小虫管理,他如今是学生会管理财政的。”

牛车的速度其实还是很快的,甚至原武县还有专门表演驾驭牛车的绝活,绕着柱子穿插开车,仿佛后世的障碍漂移。

但是确实很颠簸,没有柏油路难免因为下雨积水让道路变得坑坑洼洼。谭鹏体格很好,第一次坐这个也快把自己骨头颠簸的散架。

路走了一半,他干脆下车步行。

本来看谭鹏步行,朱大也要下车,谭鹏摆摆手:“我是坐不惯牛车,你们不必下来,我的脚力你们是不及的。”

他每天的体能锻炼,比那些少年还要强。除了跑步,还有什么伏地登山,攀索等等。走路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事儿。

到了郑州城,朱大邀请谭鹏去他家歇息。考虑到朱大是有家眷的人,谭鹏就委婉拒绝,去了张三那里。

张三很高兴,他觉得谭鹏能赏脸住在他家让他倍有面子。

第二天,吃过早饭,谭鹏就随他们二人去商场处看。商场建在城东,算不得繁华,但道路四通八达,西通府衙,东临城门,南接民区,北面闹市。

商场本身青砖绿瓦,呈长条状。进入内部,装修风格是谭鹏一贯要求的简约,每个摊位都有相应货架,木质隔壁将一个个摊位分割出来,中间是通道,格局很粗犷。

但是这么短时间内,做成这般已经很了不起了,谭鹏口中多有夸赞之词,听得张三和朱大二人面有荣光。

商场的摊位并不出租,采取的是提成制。消费者来买东西,钱不能直接交到商家手中,要统一交给柜台结算。交完钱开出票据,才能去提货。如有违规会被重罚,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