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示意三军安静下来,“诸位,你们能有今天的荣华富贵,靠的都是谁啊?”

“都是托王爷您的福。”众将答道。

“不对。”

“那难道是朝廷?”

“也不对。是托先帝的福。老夫原不过是一个待罪东陲的边将,是崇祯皇帝看得起我,封我为平西伯,赐我尚方宝剑。所以大家能有今天,全是靠大明的余荫啊。”

众将点头称是。

“大明将士们,我奉太祖十四世孙谕令,并以周王的名义,起兵反清,光复大明,你们可愿追随?”

“誓死追随!誓死追随!”三军异口同声。汪仕容高声赞礼:“诸位将士,请静听周王讨清檄文!”

胡国柱清了清嗓子,双手捧着檄文,登上高台,向吴三桂恭施军礼。吴三桂欠身还礼,挽首站在一旁。三军将士侧耳静听,胡国柱抑扬顿挫朗声读道: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众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乏颠锫,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远夫偈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帝,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记名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忍隐,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警惕者,盖三十年矣!

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涨,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霄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洋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官卖爵,仁怨于朝,苛政横征,民怨于乡,关税重征,商怨于涂,徭役频兴,工怨于肆。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义举,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昭武,檄示布间,告庙兴师,克期进发。

移会总统兵马上将耿,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郑,调集水陆官兵三百六十万员,直捣燕山。长驱潞水,出铜鸵于荆棘,奠玉灼于金汤,义旗一举,响应万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振我神武,剪彼嚣氛,宏启中兴之略,踊跃风雷,建划万全之策,啸歌雨露,倘能洞悉时宜,望风归顺,则草木不损,鸡犬无惊;敢有背顺从逆,恋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据险扼隘,抗我王师,即督铁骑,亲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生儒,精习兵法,夺拔痪谷,不妨献策军前,以佐股肱,自当量材优翟,无靳高爵厚封,起各省官员,果有洁己爱民,清廉素著者,仍单仕;所催征粮谷,封储仓库,印信册籍,解军前,其有未尽事,宜另颁条约,各宜凛遵告诫,毋致血染刀头,本镇幸甚,天下幸甚!

吴三桂垂手听完檄文,移步过来,向永历墓碑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手捧一碗清酒,在墓碑前轻轻洒过,然后把手一扬,将碗摔碎于地。

吴三桂起身说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谨告三军将士,伪清作恶,人神共愤,本王升旗举兵,逐鞑虏,复汉室,不破燕京誓不还!”

三军将士顿时欢声雷动,高呼道:“万岁!”

“扫灭鞑虏,报仇雪恨!”

在这篇檄文中,吴三桂首度公布了自己降清的内幕,获得了世人的谅解;高举“拥立崇祯三太子”和“兴明讨虏”两面大旗,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吴三桂的政治声誉和个人威望。

汉人扬眉吐气,清人胆战心惊。在吴三桂之前,搞反清复明的人也不少,像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郑成功、张煌言等,但他们的反清对清人造成的打击非常有限,反而成了清人自我吹嘘的资本。现在,吴三桂将让清政府第一次感到害怕。

这篇檄文是吴三桂向清政府的宣战书,同时标志着南明第四政权——昭武王朝的正式建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