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说来听听?”

“在我看来,或许可以建设一所军事学校。”

“军事学校?”朱标疑惑地看向朱昱,等待着朱昱后续的解释。

“顾名思义,便是建立一所专门传授军事才能的学校,只要中高层武官都需要进入这军事学校进行学习后,根据最终考核成绩进行职位的授予。”

“一来,不但可以让老去的将领可以将平生掌握的军事技能传承下去,使得国家军队不容易出现人才断代的问题。

二来,则是可以通过让军事学校加强武将们的思想建设。”

听着朱昱的解释,朱标也是想到了朱昱刚才说文臣之所以能压制武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国家每三年都有一次科举,而现在朱昱提出这军事学校显然就是为了平衡这一点。

想明白其中关节的朱标,对于建立军事学校来了兴趣,想到朱昱刚才还提到一个词‘思想建设’。

于是朱标问道:“这‘思想建设’是何意?”

朱昱没有回答朱标的问题,而是反问道:“兄长认为宋太祖为何要杯酒释兵权?”

朱标一愣,随即便明白过来,看向朱昱道:“昱弟你是说...”

“没错,这思想建设便是为了防止武将兴兵作乱。”朱昱接话道。

“其实一般而言,建国之后武将之所以能兴兵作乱是由两个因素构成。”

“其一便是有将领心生反意,且恰好执掌兵事,加之中下层兵士多是出身低微,未受教育,容易受到蛊惑。”

“其二便是朝廷在监管上的疏漏。”

“而思想建设便是在对于中上层武官进行军事技能教授的同时,派专门的人加强军士们忠君爱国的认知,甚至说若是有条件,应该对每一个士兵都进行思想建设。

这样一来,一旦有将领要作乱,首先就得让底下的每一個深受忠君爱国思想教育的士兵都被他蛊惑,这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这样将领想要作乱的难度就会极大提高,只要朝廷的监察到位,当是能最大限度上防止有武将兴兵作乱。”

朱标听着朱昱的讲解,目光一亮,拊掌道:“不错,昱弟此法当可行!”

朱昱淡然一笑:“兄长,愚弟也只是提出一个建议,给出了一个大致思路,其中是否能施行,或者说若要施行又该具体如何去做,还需要细细思考完善才行。”

朱标眉目间都流露着欣赏之意道:“昱弟,你不必过谦,为兄认为此法非常不错,这次回去我就向父皇呈禀此事。”

说完,朱标突然想起,关于导致历朝历代灭亡的另一个因素还没有说。

于是朱标问道:“昱弟,那导致历朝历代灭亡的第二因素又作何解?”

见朱标询问,朱昱喝了口茶开口道:“我们还是以史为例来讲述这个问题。”

“汉朝的黄巾之乱、唐朝的黄巢之乱,乃至元末的红巾军起义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大规模的百姓活不下去了。”

“兄长,你可知曾经那些世家豪门、现在的士绅豪族拥有成百上千亩的土地是从何而来?”朱昱突然问道。

朱标不假思索道:“自是来自百姓。”

“不错。”

“不管是曾经的世家豪门,还是现在的士绅豪族,他们都是不断利用各种手段兼并百姓的土地,这样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失去了为之生存所需的基本保障,逐渐变成那些文官口中的刁民、流民。”

“其实底层的百姓所想要的很简单,只是一块能养活一家老小的耕地便知足了,若是能有一口吃的谁又愿意远走他乡,行杀头之事呢。”

“是啊,若是能有一口吃的谁又愿意冒险呢。”

朱标在一旁的感叹道。

此刻朱标不由想起曾经朱元璋为了征战四处奔波,家中只有他和母亲马秀英的日子。

那时虽然不至于吃不饱饭了,可是朱标能感受母亲马秀英对于朱元璋每次征战的担忧,因此为了稳定朱元璋的大后方,马秀英也是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这一切都被作为长子的朱标看在眼里,只是那时他还小不能做什么,但是那段时间的经历却是让朱标记忆深刻。

可以说朱标之所以能有如今的温厚良善的性格以及勤于政事大都是受到马秀英的影响。

“这也是为何我说大明几百年后可能重蹈唐宋覆辙的原因。”

还沉浸在记忆中的朱标,突然听到此话,也是立即回过了神,看向朱昱道:“昱弟你是说,我大明几百年后也会出现如黄巾之乱的情况?”

朱昱平淡地回道:“兄长,为何不会呢?”

“如今的士绅难道没有掌握大量土地?难道这些士绅就不会兼并百姓土地?更何况如今士绅还享受着税粮和徭役的减免,有了这一‘利器’,不出百年大明的土地就会被士绅大量兼并。

到时一定会发生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况!”

朱昱语气一沉道:“明明经过了百来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