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着这个人。这时,他又想到前日赏赐巡逻众人,以及留剑之事,让徐应元把自己承诺的赏赐赐下,再统计这些人的名字,留待以后任用。

这时,文书房传来今日奏疏,魏忠贤、王体乾等人不知新皇帝的态度,没有擅自批复。命人按规矩写了略节,用匣子装了,捧到乾清宫来。

朱由检没有立即观看,而是询问奏疏处理流程,问来人道:

“百官所上奏疏,都要经过哪些衙门?”

捧匣的太监名叫侯保山,听到皇帝问话,忍着激动说道:

“臣民奏疏,由通政司接收,再传到文书房。”

“文书房掌文书拆开观看,说出奏疏略节,写手执笔写下,和正本一起放入匣子,捧到乾清宫传达御前。”

“陛下将奏疏发给内阁,内阁按圣谕票拟。票拟完成后,由各科抄送部议。”

“然后陛下批红,下旨施行。陛下若有不便,可让司礼监代批。”

一番话讲得明明白白,朱由检对内阁、司礼监的权力,都有了充分认识。知道自己若是愿意直接批复奏疏,完全可以绕过这两个部门。

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说他这个皇帝能不能像太祖高皇帝勤政,就是二百多年来发展的内阁制度,都能把他的权力牢牢限住。

想到袁可立抗中旨的事情,朱由检又问道:

“中旨是什么?”

“是不经过这套流程的旨意吗?”

侯保山急忙表忠心,回道:

“那是外廷的说法,说是没经过内阁票拟的旨意,都是所谓的中旨,不能当圣旨执行。”

“内廷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只要是陛下的旨意,内臣都会执行。”

旁边徐应元则说道:

“也不是所有外臣都抗拒中旨,御史杨维垣就是以中旨起官。”

“万历二十五年,辽东总兵董一元罢,廷推者三,中旨特用李如松。”

微微点头,朱由检此时已经明白,宦官、武官和一心媚上的文官,都会接受中旨。这样他的权力就大了,不用事事经过内阁,受到内阁制约。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