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这首歌可能没《涛声依旧》那么出名,但这首歌在前世曾成就了内地和香江两位顶流歌手。

93、94年在内地更是横扫各省电视台流行音乐热度排行榜,霸榜长达数三十多周,质量自然没得说。

虽然李愚有很多金曲,但那些后世人们都熟悉的金曲拿出来可能并不契合这个时代,毕竟如今内地的流行音乐刚刚起步,市面上流行的都是《大花轿》《小芳》这类小调风、民歌风歌曲,太成熟的流行音乐对于音乐审美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人民群众来说反而无法接受。

李愚录制在这盘磁带里录了粤语版和国语版两个版本,他不打算唱这首金曲,所以打算拿来当敲门砖。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投稿件,很简单,一首歌再好,看词曲很难看出来,就算其他让歌手唱出来,如果唱法不对,情感表达不准确,一首金曲也会变得平平无奇。

“写上你的联系电话,然后放旁边箱子里!”

女孩心不在焉的指了指旁边的纸箱。

李愚想了想,还是写上自家鱼档的电话和地址,反正他暂时也并不打算在羊城租房长住,因为还没赚到第一梦想,无法维持正常生活。

他现在可没时间和精力去卖唱,因为他还没将这个世界的流行音乐生态研究透彻,至少市面上流行的歌曲他都还没听完,还有就是前世那些金曲90%他都没扒下来。

“大概要等几天才能收到通知呢?”

“快的话一个星期,慢的话一个月。”

绵羊卷有些不耐烦,李愚在她眼里就是个小毛孩,一个小毛孩会写什么歌?

像李愚这般大且怀揣着明星梦的少年她见得多了,写个小作文都得搜肠刮肚,虽然长得很帅,但唱首歌说不定跟杀猪似的,还不自知。

“好的,谢谢!”

李愚没有再啰嗦,直接转身就走,他感觉这张demo多半会石沉大海。

因为正常情况下,唱片公司要给歌手发一张专辑,首先会让企划人做一个方案,然后拿着这个方案去找经常合作的词曲作者按要求进行创作,直白点讲,别人有自己的产业生态圈,圈外人想把头挤进去,可没那么容易。

像李愚这种投稿,除非歌特别抓人,直接俘获企划人、制作人、经纪人或者歌手本人,否则只能进垃圾堆。

就算别人比较感兴趣,愿意出钱买下,也有可能一辈子不会发出去。

尽人事,看天命吧!

如果这首不行,就换一首,再换一首,再再再换一首。

投个几十首金曲出去,他就不信撬不开这些唱片公司的破门。

“美女,我老师写了首歌让我帮忙投稿,这是demo。”

“阿姨,我们香山音乐才子苏老师写了首歌,让我帮忙投稿。”

“大婶……”

时代唱片、远洋唱片和东方唱片也同样冷清,前台也都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

“羊城唱片产业已经萧条到这种程度了吗?”

李愚当然知道大批歌手和创作者北飞,但在这种时候,这些唱片公司难道不应该“求贤若渴”,挣扎求生吗?怎么都躺平了呢?

不过越是这样,李愚越觉得暂时不北上是对的。

对于别的歌手来说或许燕京发展前景和艺术氛围更好,但对于李愚来说却恰恰相反,他不需要别人作词、作曲、编曲,甚至不需要别人录音、混音、制作母带,他需要的只是生产、包装和发行,而商业部分恰恰是羊城最擅长的。

再说,燕京唱片行业欣欣向荣,各大唱片公司跑马圈地,竞争激烈,而羊城各大唱片公司濒临破产,苦苦挣扎,后者无疑更容易拿捏。

李愚当然会北上,但他不会以一个无名之辈的身份北上。

与此同时。

虞妃也失望的离开香山城郊的鱼档。

当她得知李愚去羊城后,并没有着急返回,而是旁敲侧击,希望从李愚父母、老师口中套取那位才华横溢作词人的身份信息,可将李愚的社交圈子问了个遍,她没有得到任何有效信息。

“难道这两首歌真是他写的?这未免也太离谱了吧?”

虞妃还是不敢相信这两首歌是一个高中生写的,她自己也上过高中,她也有才华横溢的朋友,她太知道高中生的精神状态和审美层次了,就算能写出《再见》,也绝对写不出《光阴的故事》。

写这首《光阴的故事》是需要岁月沉淀的,这首歌更像是一位经历过沧桑的大龄青年写的。

除非,这个李愚跟她那位18岁就拿下青歌赛金奖的好闺蜜一样,压根就不属于人类。

她那个闺蜜妖孽到什么程度?

15岁就自己写了首歌,登上春晚。

16岁就代表大夏青少年,登上金色大厅独唱。

17岁就拿到了大夏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证书,进大夏民族歌舞团担任主唱。

18岁就拿下大夏电视台青年歌手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