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次《梁祝》里,十二郎理所当然的跟小梅花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没那么浪费,让他这个台柱去演路人甲或是祝员外。    楚盛当然乐得满口答应,反正不费事。就是私下里跟林晨抱怨自己头顶的草原色。    林晨目瞪口呆。    “才多大?你居然还吃醋。”    “我没吃醋。这是作为天子,作为男人的尊严。”男人楚盛板起了脸。就算他跟皇后都没圆过房,他也没喜欢过董澜的女儿,可他的皇后喜欢戏子,对他而言还是太丢人了。    对此林晨只想呸。追星而已,搞笑呢吧。    楚盛这回却是认定了,因为他回忆起当年皇后对他不假辞色,在董澜把戏班子送进宫之后就沉迷看戏。以前他没在意,现在想想,偶尔他撞见皇后看戏,那目光可不就锁定在十二郎身上。    现在年纪小未必是真喜欢,年纪渐长之后,肯定是迷上十二郎了。肯定的!    “行了行了,你不也喜欢承福么。本来就不是真夫妻,还当真了怎地。”林晨不耐烦。    楚盛想辩,又没底气。他最近看的剧不止是古装了,除了任务必须看的古装宫廷剧之外,他也看现代剧,不知不觉地被林晨那个时代社会的道德要求给影响了一点。    比如说现在,明明他觉得是他有理,却又有点心虚,没法理直气壮地说他是天子,喜欢马承福会纳了她宠爱她。而皇后就算打入冷宫也是他的女人,绝不能有二心。    “说出来估计她会打死我。”楚盛想,“我还要靠她帮我翻盘,不能得罪她。对,我是因为这个所以没反驳。”    林晨选的梁祝是茅威涛版的,分七出,带一个化蝶的尾声。她很恶趣味的把这七出分了两天演。    第一天,第一出到第四出,一直演到十八相送。    这回董青可是比谁都积极。因为生日过了,不是大宴,也不用那么隆重,她只穿了常服就坐到了台下。    董夫人本来不用进宫,上次知道了还有一出戏要演,老早就拜托女儿到时候传她进宫来看,董青当然没忘了,把她也叫上了。    母女俩喜滋滋地等着,就听着悠扬乐声响起,祝员外登台,忧心起女儿闹着出外读书病倒的事情。    董青也是一惊啊,这祝英台可真大胆,居然想和男子一样到书院读书,她父亲不许真是太正常了。    祝员外又怕女儿一病不起,正愁着,有算命先生登场。董青见是小梅花演的,纳闷了,原以为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人物,甚至猜是祝英台这个任性小姐买通的人,可看着看着,感觉不对呀。    这算命先生一本正经,可祝员外一背过身,他举止之间怎么就……怎么就有点娇憨之意呢?再加上饰演者是小梅花,董青做了个大胆的猜测:这就是祝英台!    楚盛看得也是津津有味。因为这出戏他和林晨也花了大工夫了,选的是越剧,人家那是女演员。可现在他们的戏班子全是男戏子,这表演方式还得借鉴别的戏曲,再调整成适合他们这个时代口味的表演方式。    严格来说,有小半算是他自己创作的了。    如今看来,效果还不错。    台上,算命先生扇子玩得极溜,一会遮脸挡破绽,一会甩起来尽显活泼。最后身子一转,脱帽解袍,变身女娇娥。    董夫人一边摇头说哪有这么任性的女孩儿,一边脸上喜笑颜开,觉得十分有趣。董青更不要说了,心里说着太任性了,又禁不住有点羡慕。祝英台的爹可真好。    接下来草桥结拜,十二郎的梁山伯出场,玉扇坠为信,蝴蝶为证,一起往书院读书。    董青又在想,过去看的那些戏都可以丢了。为什么小姐公子一见面就要喜结良缘呢?像梁祝这样才对嘛。    到最后英台芳心暗许,二人念诗,死生契阔,英台又托师母为媒,这才十八相送,自许婚配。    这段说起来挺麻烦,林晨选的时候没在意,她对这个不敏感。但是戏本子抄出来,楚盛就有点难办了。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这个世界没有。这还好办,用一个类似的代替就行。    但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出自诗经,这个世界也没有,偏偏在结尾也是个重要关节,这可昨办?    要改也是能改的,但是楚盛现在潜心钻研,也有了点心得。他是真觉得这个好,加进去十分出彩,改了他浑身不舒服。    最后就在前面加了几句,把这说成是念的书上的诗。至于作者,楚盛就厚着脸皮继续欺世盗名了——反正戏都盗了。    董夫人笑意盈盈,已经把礼教忘了,她这时就是梁祝的拥护者,谁反对跟谁急。    戏却在这时候暂时告一段落。    董夫人临走还不忘叫董青明天继续传她进宫看戏。董青很开心地送走了母亲,扑到床上继续回味。    只是想着想着,喜悦渐渐淡了,有种说不上的怅然。    她虽然早熟,年纪毕竟还小,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倒是发了一阵脾气。    这天正好是十五,按规矩皇帝来与皇后同眠,尽管两人没圆房呢,这规矩仍然要守。    楚盛就扫了台风尾了,被她呛了好几句,莫名其妙的。    第二天他跟林晨吐槽:“她才这么点大,不是你们说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