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跟旁的书生家世有些不同,他父亲给杭州单知州打了十几年的下手。

他父亲名为唐问一。年少时家境极为贫穷。但他是个有志向的人,坚信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所以他半农半读参加了科举,连续三次都不幸落第。幸好唐问一在最后一次参加科举时结识了同届中举的单武,一番深谈之后,单武对唐问一经世致用的学问极为推崇,因此后来外放做了县令,第一个师爷找的就是早已回乡务农的唐问一,后来两人荣辱与共,沉浮多年,等到单武终于坐上了杭州知州这一肥差的时候,唐问一屁股底下这个第一幕僚的位子已经坐了许多年。

这唐问一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讲求的就是一个“经世致用”,对那夸夸其谈之辈颇为不屑。言传身教之下,这种态度和做事风格也深深影响了家中独子唐林,唐林与杭州那边的士子一向是格格不入的,最是不喜那春花秋月感心伤怀的靡靡之音,一门心思想为国家百姓做些实事。与半路出家读书的父亲颇有不同的是,他还是有几分才情的,专心攻读之下经义文章写的也有几分水准,因此对将来入京求个功名也是极有信心。

近来最苦恼的事情莫过于一件,那就是单登瀛打定了主意不去报道,连带着他也没法去姚先生那里听课。在他心里这姚先生在国朝也算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人物,少听一天那便是亏了一天。

说起这姚先生,还真是国朝巨变中的一个传奇。这姚先生是越州本地人,也是庐州大儒梁复开的弟子,连梁复开这种治学极严的人都夸赞过他,对友人说晚辈中“德远、唯道二人尚可”。德远指就是当朝宰相张浚,唯道是姚圣进的表字。然而同届赶考,张浚赶上南渡之前最后一波殿试成为状元平步青云,姚圣进却在济南的冰天雪地里大病一场,名落孙山。

后来金人南下,大周王朝弃地失土,皇室也不得不匆匆南下,科举就暂停了下来,姚圣进当时志在报国,自荐给威名赫赫的宗泽宗老爷子做幕僚。宗爷爷去世以后,当时还在做翰林的张浚逮着个不错的机会,就推举他去做江北的县令。

按理说没出身是授不到县令的,但当时金国势大,兵锋之下哪里有人敢去当县令?就算现在议和多年,敢于去江北做官的都被人称作“要官不要命”。于是就把他这个愿意送死的派过去在巢县组织民众抗金。不料金军不但没打下庐州,连巢县这个钉子都没拔掉,姚县令顿时名声大噪。

后来师兄张浚平步青云,虽未明面上照顾他,暗地里帮助也是不少的,所以姚先生在江北调来调去以正八品的官身一路坐到泸州知州,也为抗金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因政见与张浚有分歧,就这么一个人回乡,在越州开蒙学教书育人。师兄张浚还非常给面子的恭维了句:“吾俗务缠身,学问差唯道远矣。”因此江淮一带的世家大都托关系将年幼的子弟送到姚圣进这里,他也的确学问精深,教出不少进士,因此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如今姚老爷子已经年纪过七十了。

杭州知州单武的出身也是礼乐传家的书香门第,他幼弟单方曾经拜在姚先生门下学习。后来这位年轻气盛思维跳脱的弟弟在赶考后游历四方,得出一个结论:“国朝这一代人废了。要寄希望于下一代。”因此竟然放着大好官身不做,学着姚先生一般回南恩州乡下教书育人去了,这可把单家长辈气个半死,一门两进士,居然就这么荒废了一个。

可后来做知州的单武却要求到单方身上,他这个儿子也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单武给他起了个登瀛的名字,这里的典故便是希望他学着那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学士一般“登瀛洲”。可他东奔西跑的做官多年,对孩子也疏于管教,把儿子接到杭州以后才发现这家伙除了偷鸡摸狗打架斗殴以外什么本事都没有。

单武自觉亏欠独子颇多,又下不去手管束他,这家伙就仗着有个知州父亲在杭州城里横行霸道,人称单衙内。单武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便让单方写信托托关系,将单登瀛送到姚先生那里去。

如今单登瀛怀里揣着小舅的一封信,整日流连酒楼乐不思蜀,每日来听书喝酒打牌,毕竟《隋唐演义》这话本已经快要收尾了。郑西与单登瀛还有唐林三人整日厮混在一起,早已熟络了。

这家伙已经缠了郑西两天有余,如今讲到李玄霸身陷重围难以脱身,却依旧奋战的事,单登瀛早已急不可耐。

“剧透就没意思了嘛,你且安心听着,这故事也说不了几章了,约莫着也就四章。”到后边,郑西慢慢发现写话本光剧情好看不够,光讲得好听也不行,你要往里注水。这一本话本讲他个半年,岂不是财源滚滚?可如今三月不到就讲完了,他简直痛心疾首。

而唐林每日来这酒楼,却是痛并快乐着。一方面他因无法去姚先生那里拜师忧心忡忡,一方面又对这话本痴迷不已。他脑子活络一些,猜剧情比那单登瀛靠谱许多,甚至还能找到一些剧情中的破绽。接着那王老爷子也凑了进来,四人喝酒吹牛打屁,聊的热火朝天。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