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正和冯锡范商量着军务,忽然有门卫来报,只见来的人单膝跪地,一手撑着地:“报告郑王,马九玉在门口等着来见你,我告诉他您在忙,但是他就是不离开。

马九玉做出这样的举动倒是有些让郑经觉得格外的惊讶,这耿精忠难道是要认错啊的吗?虽然郑经没有想过求和这件事情,但他还是很有礼貌的让他给进来了。

郑经和冯锡范对视了一眼,冯锡范说:“难道此人来是为了和解的嘛?”

郑经点了点头:“这个时候来到这个地方,除了是要来和解,还能干什么事呢!”

郑经看向来通报的那个人:“那你看清他带了多少人吗?”

如果人数很少的话,那大概就是来求和的了,不过现在已经这么晚了,肯定不会带多少人马,是求和没错的了。

“马九玉带的一队人马,也就是有十个人吧。”那个人好好想了想,大概就是十个人的样子,他看了来的人并不多。

郑经点了点头:“好,你告诉马九玉,只能让他一个人过来,其他人让他们在门口等着,告诉他,我不会乘人之危的。”

那个人接到了命令就向外跑去,马九玉得到了允许一会儿便进来了。

“参见郑王,在下是马九玉,奉耿大人的命令,特意赶来向你们致歉。”

郑经挑了挑眉,心中有些得意,但是尽量控制,不让它在脸上表现出来:“哦?你们高高在上的耿大人居然会让你来跟我们求和。他这么有地位的人怎么可能会向我们求和呢?我们在他眼里如此的不值一提,又怎么会劳烦他如此费心思的。”

满满讽刺的意味,没办法,郑经心里对耿精忠那边的人都有着一股子气,因为耿精忠的言论,让世人对台湾整个一个军队的印象都差到极点。

好在马九玉也是做足了心理准备来的,脸上仍然是挂着笑容:“郑王说笑了,我们大人也是一时鬼迷心窍,犯了那样的错误,看在我们都是大明朝的人,而且都是为了光复大明朝努力的,这件事情能不能就别跟我们计较了。”

郑经对他的这些话嗤之以鼻:“不计较,凭什么不和你们计较,我也是个有脾气的人,不能平白无故的被别人咬了一口,还不还手,这不是我的风格,我是一个挑食的人,尤其不喜欢的就是吃亏,你明白吗?”

这个郑经心中的怨气比马九玉想的要多得多,看来想要说通他,应该是很难了:“当然是像你说的这样,像您这么有作为的人肯定都不喜欢吃亏,你想想这世界上有哪个人心甘情愿让自己吃亏呀!不如这样,让我们耿大人亲自过来向你们道歉,你也知道现在是特殊时期,这件事情要是闹大了,吃亏的是你和我们,我们双方任何一个人都逃不了干系,大王可千万不要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而坏了反清复明的大业。”

被马九玉最后说的这句话,郑经有些愤怒:“你说什么?我破坏了大业?那照你这么说,犯错的是我了。”

“当然不是,属下当然不敢这样说了。”

嘴上不敢,心里敢,嘴上说的这么好听,心里不一定怎么骂他呢!“罢了,你也不要再费尽心思说这些好听的来讨好了我了,既然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地方,说明我们是已经决定好了,我决定好了的事情,绝不会因为别人给的什么建议而改变的,所以你也不用在我这里多费口舌了。”

“可是,郑……”他仍然不死心,虽然他来的时候没有抱有多大的希望,但是他还是想要劝服他的。

郑经打断了他:“马大人,不好意思,让你白跑了一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让你觉得我会同意和解,不管是因为什么,让你误会了,是我的错,但是我最后再强调一遍,我是不会改变我的决定的,而且我要为我的士兵们负责,我这样贸然退兵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马九玉知道自己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也不再去争取了:“那郑王,我先告辞了,希望你能想一想我刚才说的话,打扰了。”

马九玉失望的从这里走了出去,走到门口的时候,看着门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他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他知道,不仅是他的希望破碎了,这几个陪她一起来的人的希望也完全破碎了。

看着马九玉离开,郑经轻蔑的笑了笑:“冯大人,战争还没有开始,他们就已经派来他们非常得力的将领过来求和,你说他们是不是因为害怕了呢!”

郑经刚才这么为难来的人,是因为他很开心能够在战争来临之际得前一天晚上来了一个对方阵营的人过来求和,这只能说明耿精忠还是害怕自己的实力的。

冯锡范和郑经想到一块儿了,他很有信心的点了点头:“看来我们明天的胜算非常大,耿精忠今天就已经按耐不住了,说明他们已经慌了,他们害怕我们会对付他们。而且在耿精忠说那些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会恼羞成怒,直接发兵攻打他了,现在他肯定急成热锅上的蚂蚁了吧!”

想想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