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儿。莲儿听了问:“有那么严重吗?”

“有!太有了!这是缓兵之计,如果信了,那咱们就全完蛋了!”

“好,妾试试吧。请刘先生在外面稍候。”莲儿理了理头发,重新进入大帐之中。她把饭端到吴三桂跟前,说:“周王,歇会吧,该吃饭了。”

“嗯。”吴三桂接过饭,胡乱扒了两口,把碗推在一旁,一脸愁容。

莲儿问:“周王,怎么了?”

吴三桂只是叹气。

“周王,刚才刘先生也对我说了,依妾之见此事确实可疑,还请周王三思。”

“唉,我何尝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呀。”吴三桂说,“可是,这是救熊儿的唯一也是最后的机会了。”说完竟抽泣了起来。

莲儿知道,自起兵以来吴三桂在将士们面前是精神抖擞,但在深夜里没人的时候,常常长吁短叹,唉声叹气,他心里惦记着吴应熊。吴三桂六十多岁了,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你说他能不心疼吗?现在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可以把吴应熊给救出来,你说他能不动心吗?哪怕明知是根稻草,也要死死抓住,这就是人在危难无助时的心理。

莲儿轻轻把吴三桂揽在怀中,任他的泪水浸湿自己的衣裳。此时的吴三桂已经不是一个王爷,一个统帅,一个大夫,而是一个孩子,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伏在母亲的怀中,放肆地哭泣着。

莲儿也哭了,但这不是伤心的泪水,而是心疼的泪水。

她决定要帮这个男人一次,哪怕明知是错的,明知可能要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过了一会,军士通报,折尔肯和傅礼达来了。吴三桂让莲儿退到幕后,自己整了整衣冠,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折、傅二人进来之后打了个千儿,问道:“不知王爷召我二人前来,所为何事?”

吴三桂说:“二位在本王军中,也有些时日了。今个来,想托你们办件事。”

“请王爷吩咐。”

“早上尚善来过本王这里,表达了求和的意向。本王起兵北伐,本欲直捣北京,但为避免百姓遭刀兵之苦,同时也想救回爱子应熊,所以就答应了下来。现在本王修书一封,请二位回去,转呈给你们王子。二位意下如何?”

二人对视了一眼,说:“好!一定不负王爷所托。”

这时夏国相低身附在吴三桂身边,小声说:“周王,这二人都是投降失节之人,他们回去自己保命还来不及,那还能不负什么所托呢?”

折尔肯耳朵尖,听到了,大笑说:“夏将军多虑矣!两国交战,各为其主。实不相瞒,此次我们前来云南之前,皇上已经嘱咐过,能留则留,不能留则安全转移。况且我二人又都是满人,皇上回去必不会为难我们的。”

吴三桂说:“好吧。那就有劳二位了,请你们家主子尽快回信,释放应熊。”

“王爷放心!”说完,二人收好书信,拔脚走了。

北京乾清宫里,康熙焦急地踱着步,半个多月过去了,一点音信也没有,皇祖母这一计能成吗,吴三桂何等人物,会上这当?正想着,太监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禀道:“皇上,折尔肯和傅礼达二位大人回来了!”康熙大喜道:“快宣!”

“宣折尔肯、傅礼达二位大人上殿!”

折尔肯和傅礼达躬身上殿,甩下雪白的马蹄袖,跪下行礼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康熙说:“你们回来了?”

折尔肯从袖中小心翼翼地掏出吴三桂的信件,呈给康熙。康熙展信读过,不禁皱起了眉头,“啪”地把信往桌子上一拍,吼道:“词多乖戾,妄行乞清!”

康熙为什么了信之后会生气呢,原来吴三桂在信中提出了三点要求,如果康熙能做到,他表示可以不打过长江。这三点要求是:

一、兑现山海关之盟,立朱氏后裔为君;

二、康熙若不失为明君,即自行撤出关外;

三、放还吴应熊及其它在京家眷。

康熙看了信,本来就憋气,有看到折、傅二人得意洋洋的神色,仿佛自己立了大功一件,在等着皇帝行赏呢。

“萨穆哈,王新命他们早就回来了,你们为什么现在才回来?”康熙冷冷地问。

二人心中一惊,不是大哥你下密旨的吗,怎么明知故问?只好硬着头皮回答:“吴三桂突然将我二人逮捕,我们来不及走脱,所以被扣押在军中。”

康熙定睛仔细看了看折尔肯,发现他竟然比走的时候还胖了,更是火冒三丈:“折爱卿,你在吴逆军中好逍遥呀,人更红润精神了,伙食不错?”

折尔肯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全身发抖结结巴巴地说:“没…有…”

“还没有?你们可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呐,还说什么扣押,狗屁!分明是你们叛国投敌了!”康熙声色俱厉地骂道。

“皇上,没有!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